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网络圈子“圈”同道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0-03
系鞋带、叫起床、爱犯困、汉服饰、胡因梦,再冷僻的爱好也有知音,再非常的行为也有伙伴
本报记者李洋实习生李瀛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生活中如此,网络上亦然
豆瓣网的“小组”、百度网的“贴吧”、QQ群的“群组”……各种“圈子”正风行网络世界
仅以豆瓣网为例,其上的小组已有十几万之多
这些圈子吸引着天南海北的兴趣相投者在虚拟的世界中相聚,尤其为那些有着各类冷门嗜好的网友,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人,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
边缘学术话题成热点
对大多数人来说,“汉族服饰”这个话题很陌生
在现实生活中如此专业而冷僻的话题在网上却是个“热点”
仅网上的“大明衣冠”圈子就拥有6228名会员
这个圈子是2007年由汉族服饰发烧友董进创建的,不仅吸引了大批爱好者,更吸引了众多专业学者加入
董进说:“生活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网络圈子就成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汉服饰迷们相见恨晚,一起讨论、分享有关汉族服饰的一切
肯用学术精神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钻故纸堆,是文化圈子的最大特点
专业上的一点点收获,对圈子的成员来说,都是极大的“奢侈品”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曾发布过该馆藏品—一件明朝万历时期方领寿字升龙纹刺绣“比甲”的图片,引起了“大明衣冠”论坛网友们的热议
配图文字说明此“比甲”为李太后生日时所穿
但是从形制来看,并不符合当时的女装特征,倒更像是男装中的“罩甲”
经商议后,网友们选出了英语比较好的人写信给美国博物馆,希望对方可以提供衣服中墨签的图片以便进一步研究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很快就有了回音
经过辨认,网友们证实了之前的说法是美国研究人员的错误推测,这件衣服为男性所穿的“罩甲”的可能性更大
这个求证结果促使美国博物馆方面开展了新的研究工作
“那次学术交流,给了我们学习研究的动力和信心
”董进说
“纳兰性德吧”也是一个在网上影响甚广的学术话题圈子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在高校中文系的教科书中,只有区区4行介绍
但因为他出身显赫(是清初宰相明珠的长子),文武双全,其短暂传奇的一生在400多年后吸引了众多追随者
“纳兰性德吧”由网友豌豆黄儿在2004年创建,6000多网友已在圈子内创建了3000多个主题,发表了6万多个帖子,将其人其家其事讲得详详细细
圈子很快吸引了专家的注意
合著了当今纳兰词最好笺注本《饮水词笺校》的专家冯统一和赵秀亭是“纳兰性德吧”的常客
他们不仅把自己辛苦得来的研究资料和图片上传到圈子,还对网友讨论的话题给予点拨和指导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馆长黄兆桐还邀请网友们去海淀上庄镇参观纳兰家族在上庄的遗迹
像汉服饰和纳兰性德这样的圈子还有很多,仅豆瓣网上学术类的圈子就有1700多个
“暗房”“胡因梦”(翻译家,翻译克里希纳穆提的著作)“剧本工房”“我爱心理学”……圈子让有着相同冷僻学术爱好的人不再感到孤独和胆怯,让他们找到了同道
豌豆黄儿感慨:“很多网友都是相识五六年的好姐们儿了,我们之间的友情已经变成了亲情,都说自己是‘纳兰家的’
”
“不着调”圈子传递温情
网络圈子五花八门、百无禁忌,除了冷门的文化话题,“谁来管住我吃东西的手”小组、“一干正事就犯困”小组、“当时我就震惊了”小组、“想不想有很多人叫你起床”小组、“系鞋带的N种方法”小组……诸如此类令人捧腹、匪夷所思的小组数不胜数
它们看似不着调,却常常传递温情
有1.1万多会员的“一个陌生人的来信”小组组长郡子就组织了很多让会员难忘的活动
活动“一个日记本的全国旅行”就是其中之一
郡子在上海寄出一个笔记本,在全国各地的80多个组员中传递,每人收到笔记本都写上一页日记,再寄给下一站,带给参与者很多感动
还有写一封信给一年后的自己;冬天给陌生人寄送围巾等活动也都吸引很多参与者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试想有一天自己的信箱里静静躺着一封神秘的来信,谁不渴望这样的纸片上的惊喜和温暖呢?”郡子说,小组里有个爱好旅行的女孩,曾收到过一个陌生的成都男孩的信
她旅行到成都,找到了那个男孩
两人一见钟情,男孩便随她一起徒步踏上了前往拉萨的路程
作为组长,郡子也曾获得过丰厚的回报
他向组员们征集“劝嫁”明信片,请大家帮忙劝女友答应嫁给他,竟然收到了600多张来自世界各地的卡片,最后幸福地抱得美人归
有1.3万会员的“想不想有很多人叫你起床”小组也不是单纯的玩闹
小组的使用手册很简单,“开个帖,题目取作《某某需要叫床服务》,请写明日期,大胆地写出你的手机号码,然后公布你想在几点钟起床,到时候就会有很多小豆豆(组员昵称)叫你啦
”
北京姑娘Lastlove已加入这个组两年了,“我最大的体会是这个小组的成员都非常有爱心,让我也产生了帮助别人的意愿
我们希望一开始需要别人帮忙叫他起床的人,到后期可以自己养成好的习惯,然后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其他人,并良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