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中国概念股”要丢掉什么幻想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1-08
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遭到重创
一夜之间,投资者们仿佛忽然间看穿了他们的“皇帝新装”,众星捧月般的追捧变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多年来一直把到华尔街上市当作企业奋斗目标的中国公司一时间失去了方向——“裸体”的皇帝们被游街示众,那两个编织骗局的织衣工却跑得无影无踪
“皇帝新装”被看穿,骗子织工哪儿去了
对于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还没有从“红5月”的利好狂热中醒来,一个血腥的“黑6月”就扑面而来
几个月前,人人网以市盈率440倍的战绩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市值74.82亿美元,一跃成为中国公司排名第二
可到6月中旬,它的股价已跌去一半
6月第二周,中国概念股指数单周暴跌15.39%
不仅如此,去年在美股登陆的中国视频公司优酷,发行日涨幅达曾161.25%,而在半年后股价也不到30美元,不及最高点的一半;上市首日涨幅高达87%的当当网,6月初一度跌破16美元的发行价;作为龙头股的新浪,股价在4月中旬冲高至150美元,到6月一路跌到了80美元
伴随股价下跌,今年3月以来,中国概念股不断传出财务作假、违规操作等负面消息
据统计,至今已有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财务问题,19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
一家叫做盈透证券的美国机构甚至发布了一份“黑名单”,担心某些中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行为,禁止客户以保证金的方式买进他们的股票
被列入“黑名单”的中国公司超过130家
这些公司大多是去年以来上市的中国中小公司和网络企业,包括麦考林、当当网、博纳影业、世纪佳缘等,新浪、搜狐等老牌中国上市企业也赫然在列
早就有人警告中国赴美上市公司有“泡沫破裂”的可能
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4月曾说,现在中国概念股的火热很像1999年泡沫时期的情况,“没上市的公司比上市的公司贵,不盈利的公司比盈利的公司贵”
两年来,中国公司是复苏的美国股市难得的“亮点”
2009年中国企业IPO(首次公开募股)占美国2009年IPO总数的17%;2010年中国概念股则大放异彩,比如,神舟矿业上涨1083%,以惊人的10倍涨幅被称为“中国最牛概念股”
有人评价,美国的基金经理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疯狂炒作中国概念股”
繁荣放大了贪婪
据市场人士称,火热的市场氛围使得上市公司泥沙俱下,那些存在问题的中国企业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面向国内和国外的财务报表差别较大、频繁更换审计员、缺乏分红和反复多次增发、公司运营不透明等等
针对中国一些上市公司暴露出的造假问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这些犯事的中国企业,只代表大部分中的一部分
他们缺的,肯定不是对法则的理解,而是对法则的尊重……这是信仰危机!”
不过,这位2007年就将公司推到美国上市的企业家认为,中国海外上市公司遭遇如此境地,与华尔街的贪婪不无关系
他曾这样回应一位华尔街人士对中国公司的诚信质疑:“为何短期内允许这么多不合格中国公司密集性上市?全是美国投行、经纪商和审计公司做的担保和推荐
是什么让美国投资人那么快就忘了安然事件、2001年网络泡沫和当下的金融危机?中国企业问题显而易见,华尔街又出了啥问题?”
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被吃了很多遍”
中国上市公司在美股瞬间由“红榜”被打落到“黑榜”,的确有蹊跷的地方
据熟悉美国资本市场的证券业人士反映,一家中国公司要到海外上市,必须要有几个关键角色来“抬轿子”——会计师、律师、投行(PE)、保荐人(承销商)、财务顾问公司和公关公司
这些角色相当于上市公司的“把关人”,是他们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并推荐给投资者
而经过层层把关后仍问题不断,就不是单个公司或单个企业问题,而是“系统问题”
据称,过去两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热潮”中,出现了“一条龙”式服务的上市辅导类财务公司,他们熟悉两国间的市场情况,专门“忽悠”中小型中国公司到美国“圈钱”
在美国市场,也出现了很多由金融业专业人士成立的“壳公司”,专门帮助中国企业在美“借壳上市”(反向收购),尤其在纳斯达克市场,本来对上市企业的利润率就没有严格要求,更成为中小企业试图浑水摸鱼的天然场所
可是,这些中国上市公司没想到,他们想在华尔街钻空子圈钱的贪念,反而正好给了市场中的“金融鲨鱼”们大开杀戒的机会
“猎杀”中国概念股的手法主要是“做空”
比如,市场研究机构浑水公司(Muddywater)对两家中国上市公司大连绿诺和中国高速频道,就采取此类战术:事先买入相关公司的空头仓位,随后发布质疑研究报告,造成市场恐慌,导致公司股价大跌,他们可从卖出股票,获取巨额利润
据透露,这类“做空”机构本身就与多家“鲨鱼一样闻腥而来”的对冲基金有协同关系,早在发布负面报告之前就相互知会,并提前实施大规模做空布局
问题公司遭“做空”袭击后,紧接着面对“集体诉讼”的绞杀
据知情人士称,此类诉讼官司通常会庭外和解,但上市公司要支付很大一笔取证和诉讼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