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微博、SNS等引发虚拟社交新困惑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1-09  微博时代,要怎样分享信息的同时保存一定的私密性?“粉丝”越来越多,“悄悄话”变了“公共宣言”?(图/Getty)   微博、SNS等引发虚拟社交新困惑   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微博迅速取代短信,成为人们送出节日祝福的新方式,无需群发短讯,只要在微博一次过@晒朋友取代以往通过短讯一对一的节日祝福,“省时省力”……不过,140个字的限制,似乎未能让“脖友”们“完美”地完成任务,始终担心@漏了粉丝,从而得失朋友,或工作上的伙伴,甚至是上司——这种微博、SNS社交平台带来的新的社交困惑,在不少微博控中蔓延
  虚拟的网络社交世界里,你能够很快地认识新的朋友,与朋友分享你的资讯,同时获取别人带来的信息
不过,随着微博、SNS网站的群体日益壮大,为网友带来欢乐和便利的同时,也引来一连串新问题
日前,有传闻称,新版微博能看到好友是否在线,把SNS和IM结合了起来,并且详细到是手机在线还是PC在线,顿感个人信息太透明,没有安全感
有网友则表示,越来越多人加入微博,当中不单是你的朋友,还有同事、同行,甚至上司……到底是@,还是不@?朋友间的“悄悄话”,变成了“公共宣言”……   微博、SNS社交网站,这场虚拟世界的社交狂欢中,引发出不少新的人情世故,不少网友不禁问句,我的隐私到底去哪里?在社交网络上,依然是慎言慎行,还是能表现最自我的一面?   文、图片整理/记者文静   一场新的虚拟社交困惑   “我跟上司互粉了,以后就不能在微博上发牢骚了”,白领张小姐“无奈”地将这个消息告诉朋友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白领有着类似的困惑
  根据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微博用户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手机微博的应用也成为亮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
  微博群体不断壮大,玩微博的用户不仅限于年轻网民,很多人见面的第一句就会说,“你有微博吗?我们互粉”
看着不断增加的粉丝数目,不少玩家第一反应是暗爽
然而,随着玩微博的时间越久,渐渐发现,如此多的粉丝并非好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白领开始为之苦恼,社交平台上的“朋友”日益增多,当中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有普通同事,也有上司;有死党闺密,也有新认识的朋友……但有些个人信息,不是都想向所有人分享,这时怎么办?是继续发,还是不发?   同时,面对微博上、SNS社交网站上,朋友们发来的关注、游戏邀请,即使百般不愿,但为了不得失对方,也只能“勉强”地与对方互粉,或者与朋友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游戏
  回顾QQ、MSN这些传统的即时通讯工具,更多是一对一的交往,即使双方相互加为好友,但是否交谈,是否让对方知道我在线,甚至是否向对方发布个人信息……都是用户把握主动权,更甚是我可以隐身潜水,只接收对方发来的信息,我可以不回
门户论坛,更是能够完全“掩饰”现实世界中的身份,登录到上面“畅所欲言”
  后分享时代的隐私直播   社交网络带来一场虚拟世界的分享狂欢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其隐私性的思考
  与以往QQ、MSN构建出来的虚拟社交世界不同,在微博、SNS等这些全新的社交产品,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别人发布的资讯,同时,也能与别人分享你的信息,而且更具有公开性,甚至有学者认为,微博更像一个公众论坛,微博呈现出介于“不能聊的入口网站”与“私聊的社交网络”之间的“公聊”与“群聊”特性
这种特性使得微博更像是一个公众论坛,不是在小房间里私聊
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很大程度满足了公众群聊的需求
  正是因为微博的开放性,让人逐渐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晾”在了公众面前
事实上,此前的江苏某局长在微博上与情人调情相约开房事件,尽管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众舆论监督力量,但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关于“微博直播”──隐私问题的思考
有业界调侃到,“这种监视具有俯视众生的气势
也许你可以逃得过一对一的盯梢,但是你绝逃不过亿对一的围观,而且是三班倒连轴转,年内无休
加上黑客技术,搜索手段,我们面临着一个无隐私时代的来临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直播的时代:直播饭局,直播吵架,直播洗澡,直播捉奸,直播私奔”
  最近,一则以微博隐私泄露导致绑架事件为主题的短片《微绑架》里,反映了这样的问题,像这样通过微博信息,分析出一个人所在位置并实施绑架的事件,会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呢?   微调查   分享   8成网友认为微博   是分享个人信息   本刊在新浪微博发起的调查显示,88%的网友表示目前自己的微博主要用途是分享个人信息,75%的则认为是娱乐、获取资讯,另外13%的就是工作
而最后的“交际应酬”选项未有人选择
由此看来,网友们对建立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初衷都是满足个人的资讯需求为主,未从“交际应酬”目的出发
  瓶颈:   穿“马甲”
返回上页
上一篇:淘宝商城PK腾讯电商平台:虚拟商业地产模式对决下一篇:5天数万人网上票选“北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