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如何与互联网共存?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0-03
杨年熙
互联网今天无处不在,变成我们生活的第四空间
面对这种情况,有两种态度:紧张派和务实派
后者并不否认大家在网络上到处留下踪迹的危险,但是认为合理使用互联网对当代人很有好处
这两种观点在法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学家札卡(YvesCharlesZarka)所主持的专题研究中激荡过辩论的火花
在这份名为“互联网和管制下的社会,陷阱吗?”的专题档案刊中,务实派所提出的论据是:既然互联网已经到处渗透,攻城陷地,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生活,从知识到文化,从精神奉献到商贾买卖,那么就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吧,不必过于杞人忧天
这个论据在辩论论文中比较占上风,但对网络扩张忧心忡忡的一派也做了很大发挥
古希腊语言学学者卡森(BarbarCassin)属于后者
他2007年出版了一本对谷歌非常不友善的书,叫做《把我给谷歌了!》("Google-moi",AlbinMichel出版社),将“谷歌”作为动词
他在书中警告说:谷歌是一个“威胁”,最明显的是它“老大哥”的一面,“简直就是个情报贩子,一个超强间谍组织”
他认为互联网像一座敞开的监狱,看似自由,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攫取我们的各种数字痕迹:网上购物,一般性的或不可告人的网址浏览,音乐品位,政治观点……
女哲学家马蒂亚斯(PaulMathias)则不全同意这种从奥威尔(GeorgeOrwell)小说《1984》得来的警察和独裁制度钳制自由的说法
她说,在数字化的世界里,我们有意识的自觉性是分辨不出来的
在互联网空间内,我们多种多样,千变万化
数字计算尽管收纳归类,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步,但是“我们的意识特性无处不在,换言之,捉摸不定,哪里都不在”
既然我们不得不使用互联网,这个避免不了,以后就得换一种思考方式来看事情,来保护自己
但对什么东西自我保护呢?这位女哲学家说,这正是无法知道的一点,因此她主张采取匿名和假名,维护所谓的“私人独立”
巴黎第十大学教授麦兹欧和马蒂亚斯一样承认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不留下痕迹”
她主张设立数字空间的《人身保护法》,在这个法律诞生之前,她建议网民们像穿上军人的丛林野战服那样隐藏起来
他相信“经过证实的假名”确实有效,另外“组成变化不同的人格特性”,来瞒过机器
总之,我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之中,要愤怒或懊悔都太晚了
那么何妨看它好的一面呢?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卡里尼科斯(JannisKallinikos)便是这个想法
他指出,西方的思想模式对科技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互联网自然也碰到同样的抵制
但是今天必须克服这个疑心,因为,互联网再有百般不是,它在“制造社会肌理”上所扮演的角色是无以取代的
Facebook,博客,电子邮件——您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对互联网消除了怀疑,将一切日常来往,随想杂感或思想见解都托付给这个虚拟天空之后,里面的东西会超过我们的真实生命而继续存在吗?双十年华少女自杀身亡,她灿烂的笑容依旧在网络上;风烛残年老者往生之后,他的电子邮件留着许多未回复的信件,新的邮件不断进来
数以百万计的记忆,就这样散布在网络上,不知究竟属于谁
当我们的肉身离去的时候,该如何埋葬我们的虚拟生命?还是不埋葬,令之永生?
互联网的发展永远比立法要快,跟在它后面赶无异于追风,因此大家尽可能有什么用什么地发明一些解决办法
在收纳2800万博客的Skyblog上,警报在2004年时拉响
该博客平台对少年网民非常注意,设置了一套关键字监督系统
2004年中,在管理站上点击“自杀”一词时,发现一个颂扬自杀的博客,经过检查,该博客的少年主人已经死亡,而他这个绝望的动作影响了许多忧郁的博友们
以后Sky一发现有未成年人死亡,便通知其家长,一起来决定如何处理
有的要求将之根本消除,有的希望将孩子所写的东西制成CD,也有家长选择了将博客作开放式保存,可以浏览,但是终止评论,亦即做成一种数字灵堂
虚拟世界的墓碑开始多了起来,全世界达到4亿个,法国一地便有1400万个
Facebook社区网的死亡成员数以百计,究竟多少是保密的,但死者的个人网页逐渐空了
去年夏季,有一个过世成员生前开出了一长列与他保持友谊链接的网友名单
为了避免碰上死人,Facebook数月前提供一个通告已不在人世的表格
如果死者家人同意,便将其个人资料列进“纪念堂”
Facebook的人事资料主人凯利说:“这样,当一位成员过世了,他却并没有从我们的记忆和社区中消失
”他们将之变成一个分享空间,不提供密码
如此个人讯息保持隐密,博主的个人资料停止启动,仅开放给他已经登记了的博友们
他们可以留言,以及阅读其他人的留言
雅虎提供家人CD,但不开放进入网页,如同美国一士兵2005年在伊拉克阵亡的例子
Hotmail也这么做,只要家人提出死亡证明书
谷歌的信箱Gmail并要求以死者寄给家人的邮件为证
在过去,当一个亲人过世了,家人整理他的信件衣物
今天,信变成了云中的电子邮件,相册也散布在各种储存网站上,个人日记变成了博客
网络上可以公开
返回上页